直播回顾 | 王海英:幼儿园如何做好落地的幼小衔接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政策要求,坚持“双向衔接”基本原则,我们有幸邀请到南京师范大学王海英教授于8月30日上午为我们带来《幼儿园如何做好落地的幼小衔接》的公益直播讲座。本期公益讲座汇聚了全国各地1.7w余名幼教从业者在线共同学习,直播间点击量高达37万+。



王教授梳理了近年来与幼小衔接相关的国家政策,并通过十余个视频案例聚焦“幼小衔接、双向协同”的主题,为老师们分层次从幼儿园、小学、家长三个角度剖析如何做好落地的幼小衔接。


1

落地《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


(1)注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连续性

入学准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园应从小班开始逐步培养幼儿健康的体魄、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等身心基本素质。王教授通过案例纪录片的形式,一方面从做好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维度以及16条目标的全面准备上阐述入学准备的重点就是“学习准备”,不能简单粗暴地把“学习准备”理解为提前掌握小学化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要老师们明晰入学准备是幼儿园从小班到大班连续、持续进行的准备,而不仅仅是在大班进行的准备。

(2)聚焦幼儿基本素质与关键素质的培养

王教授认为入学准备贯穿于幼儿小班、中班、大班三年的生活和学习,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在不同的年龄段,入学准备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王教授通过案例的播放,一边播放一边为老师们解析幼儿的行为,以及幼儿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王教授认为幼儿园应该从小班开始一直到中班,逐步培养幼儿健康的体魄、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习惯等身心基本素质,为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提供前提和保障。到了大班,尤其是大班第二学期,根据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特殊需要,紧紧围绕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必需的关键素质,提出科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实施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教育。

(3)回归于幼儿一日生活和游戏之中

在幼儿园里,一日生活皆课程,游戏也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活动形式,入学准备教育也毫不例外。例如,案例《我是班级小主人》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为了解决“保育员请假不在岗”、“班级的活儿没人干”的问题,通过自绘思维导图梳理保育员工作内容,分组完成保育员工作任务,自发监督、记录、评价、交流“小保育员”工作情况等一系列的思考、探索、交流等活动,有效地解决了班级没有保育员干活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一次又一次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正是幼儿深度学习的过程,也是《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所倡导的基于儿童立场、关注教育过程的重要评价指标。

2

联络小学实施《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

国家“双减”背景下的幼小衔接,不再是单向的幼儿园向小学看齐或小学向幼儿园靠拢的衔接,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奔赴”。

(1)双向协同助适应

王教授认为幼儿园在落地幼小衔接的过程中要联系小学双向协同共同助力。小学可以尝试利用一学期甚至是一学年来等待幼儿自然成长与合理适应。老师们可以给予一年级孩子小步递进的机会和时间,可以尝试将一节课的时长由原来幼儿园35分钟逐步增加到40分钟,再到45分钟。坐姿方面,在课程安排上动静结合,一方面可以使每节课都能动静结合,以满足孩子坐姿调整的需要;另一方面前后两节课的衔接可以从“一节学科类加一节体艺类”,逐渐调整到“两节学科类加一节体艺类”。心理方面,小学教师可以在开学之际利用课间时间陪伴一年级新生,逐渐过渡到课间更放手。总之,老师们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以防部分孩子“因噎废食”,从而对小学生活失去自信心。

(2)双向协同接上力

王教授认为小学一年级可以尝试打破教室内排排坐的桌椅摆放方式 ,开辟一些幼儿能够自由参与的空间,如读写区、动植物照料区、运动区、写生区、科学区、小物件区等,鼓励他们自主选择、结交同伴 。小学教师也可以适当调整衔接阶段的集中上课时间及课间时间,邀请各科老师展开每日陪伴,陪伴时间由多到少;还可以经常组织开展一些社团活动,增加师生互动机会,从而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环境。

(3)双向协同接课程

王教授认为小学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更加注重与幼儿园之间的衔接坡度。一是课程内容上可以延缓课程进度安排和组合方式,设置专门的“幼小衔接模块”,利用STEM 教育活动将部分学科,如数学、科学和语言等内容有机整合 ,进度安排上可以延展到小学一年级尾声甚至是二年级;还可以打破传统的小学一入学就分科教学的模式,从综合活动开始,让不同学科之间产生知识经验最大化的综合效应。二是向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看齐,调整课程实施方式,将游戏融入教学。




3

指导家长开展科学幼小衔接

纵观幼小衔接众相,家长们有的担忧过度,生怕输在“起跑线”;有的盲目从众,“别人学,我也学”;有的以炫耀为荣,“我家已经会……”;有的自主加压,“你不让学,我们自己教”,殊不知这些做法皆以牺牲孩子的幸福童年为代价,甚至“赌上孩子一生去治愈童年”。如何打消家长的顾虑,科学引导家长相信“孩子能够自己衔接好”?王教授认为幼儿园要想做好落地的幼小衔接,必须勇挑重担,履行指导广大家长开展科学幼小衔接的职责和义务。

(1)家长“帮一点”

教育是慢的艺术,面对孩子,家长们需要从容地等待,在孩子身旁静静地陪伴他成长。家长不应急躁,要给孩子时间,和幼儿园 、小学一起有针对性地结合自己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特征,家园校同步给予个性化支持。如家长尝试利用睡前小故事,吸引孩子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亲子语言互动中锻炼他们的持续专注力 ,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逐步养成自我照料、帮助家人的习惯以及坚持、专注的学习品质。

(2)家长“用点心”

王教授认为家长应和幼儿园、小学做好对接,和孩子分享一些关于小学环境、空间布局、资源等话题;可以在接送孩子的上下学途中给孩子说一说看到的小学,激发孩子对小学的向往;在家中营造向小学过渡的衔接式环境,如书桌上从有很多玩具到更少玩具再到尽量简约整洁,阅读环境中逐步增添一些前阅读、前书写、前识字的材料,让孩子能初步感知小学学习、生活环境。

(3)家长“尽点责”

王教授认为家长要关心孩子现在“已经做得怎样”,后续“还可以怎样”,给孩子设置合理的 “最近发展区”,不以知识技能的掌握来评判孩子衔接是否适宜,而是以同伴的身份和孩子一起面对可能出现的困惑,发现孩子的潜质与后续动能,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从而获得独有的个性成长。如“字写得不端正”“拼音读得不准确”等,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不断改进。幼儿园也要引领广大家长更新幼小衔接的理念、科学育儿的观念,给到家长有效的方法与策略,让家长参与到科学衔接的过程中来。

通过学习,老师们进一步清晰地认识到,做好落地的、科学的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举单方之力所能实现的。园方要落实好《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结合义务教育新课标的实施,联络小学通过联合教研、入园指导、倒推入学准备的需求等方式,让在园的入学准备更加落地、更加科学,让儿童入学适应的坡度更加适宜;幼儿园更要主动作为,引领广大家长更新幼小衔接的理念、科学育儿的观念,给到家长有效的方法与策略,达到三方联动、科学衔接的目的。

下一步,山东省齐鲁教育研究院将继续秉承“回归教育原点”这一宗旨,深耕学前教育课程,为幼教同仁搭建交流对话平台,助力良好幼教生态的形成。


扫码观看【7天免费回放】

首页    新闻公告    工作动态    直播回顾 | 王海英:幼儿园如何做好落地的幼小衔接